文 /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五年級 蔡汶諺
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部總醫師 黃嘉蕙
臺北醫學大學臺北癌症中心兒童癌症團隊召集人 劉彥麟
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(COVID-19,又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)全球大流行,對世界的運作造成很大影響,而相關的醫療及研究也突飛猛進。最近隨著SARS-CoV-2 B117變種病毒(英國變異株)入侵,臺灣正式進入社區防疫階段。根據國外經驗,社區感染的疫情經常持續很久,在大規模接種疫苗之前,不太可能完全消失。因此,社會各界都要學習如何面對這個狀況。至於COVID-19對小勇士們,在疾病表現及治療照護上,會有哪些影響呢?
兒童COVID-19病程溫和,罕見重症需留意
兒童也有可能感染COVID-19,他們多半症狀比大人輕微,有些甚至完全沒有任何症狀。以2020年中國研究為例,在2,135名感染COVID-19的病童中,症狀大多為輕度(51%,如輕微發燒、咳嗽、流鼻水、疲勞、腹瀉等)或中度(39%,如肺炎),4%無症狀,6%為重症,其中1人死亡。值得注意1歲以下的嬰兒,相較其他年齡層,進展為重症機率較高(10%),是特別需要謹慎看待的族群。此外,有一種罕見的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後群(MIS-C)併發症,萬一有連續高燒、嚴重疲勞、皮膚紅疹、黏膜炎、結膜炎、腸胃症狀(如腹痛、嘔吐或腹瀉)等,也要提高警覺。
兒癌COVID-19大部分是輕症,應盡快恢復抗癌治療
英國兒癌病童在2020年3至7月的疫情中,曾診斷出3%(54位)罹患COVID-19,其中28%無症狀、63%為輕症、10%為中重度感染、6%需住加護病房、無人死亡。因此,兒癌病童的COVID-19感染率與一般兒童相近,且病情大部分不會特別嚴重。即使兒癌患者受感染,當病情穩定且資源許可時,應繼續完成原本的治療計畫。如遇到居家隔離或檢疫,也應與兒癌治療團隊保持聯繫,確認能否繼續口服藥物治療,不要隨便停藥。此外,國外也有兒癌病人化療後因發燒中性白血球低下症,診斷出COVID-19後順利完成治療的案例,因此在疫情期間如有化療後發燒,治療團隊也會將COVID-19列入重要的鑑別診斷。
如何預防COVID-19?
目前針對兒童甚至兒癌預防COVID-19的研究較少,國內外有些一般性的準則,是爸媽及小朋友都可以遵循的:
由於年長者罹患重症的風險較高,這段時間應請家中長輩避免外出群聚及接觸他人,親戚間可以多多使用視訊聯絡,全家互相保護來減少染疫風險。
COVID-19的治療
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(NIH)診療指引,無論是否罹患癌症,治療方針並無太大差異。此外,由於感染COVID-19的兒童病程都較緩慢且輕微,9成以上病童只要給予支持療法即可康復。萬一小孩染疫,毋須過度緊張,應全家一起配合隔離或檢疫措施,並與治療團隊聯繫討論是否可以繼續做抗癌治療。如少部分病患需接受抗病毒治療時,我國已有專案進口的瑞德西瓦(Remdesivir),大致上可與化療同時進行。而成人嚴重肺炎可能會用到的安挺樂(Tocilizumab)抗發炎藥物,則須注意與化療藥物安可平(Vincristine)及小紅莓(Doxorubicin等)間的交互作用。若對用藥有疑慮時,可以再與主治醫師或臨床藥師進行討論。
面對臺灣的COVID-19社區疫情,建議病童與家長保持冷靜,毋需過度擔憂,重要的是做好足夠的防護,落實戴口罩、勤洗手、減少不必要的接觸,配合醫院最新的防疫措施,努力維持治療不中斷,將疫情對病童的衝擊降到最低。
圖:COVID-19全球疫情嚴峻,聯合國估計全世界已有15億以上小朋友的教育受到影響,此外疫情也衝擊到許多兒童的常規預防接種及癌症治療。
(本文刊載於2021年6月第152期會訊)